胃癌在中国发病率很高,我国胃癌患者发病率占到了全世界的一半,每年胃癌患者死亡人数也占到全世界一半,因为饮食和生活习惯的相似,日本也是胃癌高发国家,日本发病率甚至比中国高7个百分点。但是日本胃癌5年生存率高达80%,中国胃癌5年生存率只有30%左右,为何中国比日本差了这么多?
其实日本
胃癌治疗技能和中国相比,优势虽然有,但是并没有这么大的差距,主要在于日本胃癌筛查做的好,大部分胃癌都是在早期发现的,而中国胃癌患者都是在晚期发现的,这是胃癌5年生存率差距的关键所在。
日本和中国胃癌筛查人群有何区别?
在前沿版《日本胃癌筛查指南》中,介绍筛查的起始年龄为 50 岁,并未规定终止年龄。依据过去日本和韩国的相关研究,将筛查间隔设为 2-3 年。据报告,日本人口有 1.27 亿,而每年总共约完成 1500 万例胃镜检查。也就是说每年大约有 11% 的人去做了胃镜检查(包括但不局限于 50 岁以上人群)。平均每五年就相当于有 50% 的人至少做了一次胃镜检查。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日本将胃镜检查纳入到 40 岁以上国民的体检项目中。
但实际上,我们自己包括身边的亲朋好友,有几个是在五年内做过一次胃镜的呢?即使是一些高危人群,有没有按照指南的介绍去进行筛查呢?
筛查方法有何区别?
其实具体的筛查方法大同小异,中日胃癌筛查指南种主要包括了下列筛查方法:上消化道造影、内镜筛查、血清学检查(包括血清胃蛋白酶原(PG)检测、幽门螺杆菌(Hp)抗体检测以及PG检测联合Hp抗体检测)。但是介绍等级和程序上却大有不同。
《日本胃癌筛查指南》中提出了五种方案,并带有不同的介绍意见,详见下表:
注:介绍等级B:由于降低死亡率效果高于缺点,建议用于普查和个体化检查。证据等级1+/2+。
介绍等级I:尚无充足证据来判断降低死亡率的效果,无法进行效益与缺点之间的比较,因此不介绍用于群体。根据具体情况和充分解释的情况下可在个人层面考虑。证据等级1-/2- /3/4。
实际上,根据2018年在JJCO上发表的日本胃癌筛查综述来看,目前日本基本舍弃了上消化道造影,而直接使用内镜作为主要筛查手段。
而在我国,初步筛查主要依靠血清学检查,项目包括PG检测、Hp检测、血清胃泌素17检测以及结合年龄、性别因素进行危险评分。根据评分再进一步检查。而内镜因为依赖设备和内镜医师资源且费用相对较高、具有一定痛苦性,尚未采用内镜进行大规模胃癌筛查。一般在危险评分为胃癌高/中危人群时才进一步进行内镜检查。
与2014版共识相比,新版删除了上消化道造影的检查方法,否定了上消化道钡餐的价值,不再介绍于胃癌筛查。
注:图片来自《中国
早期胃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意见(草案)》
不难看出,内镜检查已成为主流。在胃癌的检查上,我国已用内镜检查代替了钡餐作为高危人群的进一步检查。而日本更是将内镜检查直接作为选择的筛选检查。胃镜检查是胃癌诊断的「 金标准 」,但因其属侵入性检查、费用较高、需投入大量人力资源、人群接受度较低,目前仍难以用于我国胃癌的大规模普查。
总结
对比日本胃癌早期筛查,中国早期胃癌诊断率相对较低,较主要的原因可以归纳成两点:
(1)人群对于胃镜检查的重要性的认识尚有不足,甚至可以说人群对于自身身体健康重要性的意识较弱,对胃镜的接受度较低。即便每年进行一些常规体检,鲜有将胃镜检查纳入其中。
(2)我国人口数量庞大,医疗资源分布较为不均,内镜检查费用较高,若进行大规模普查需要耗费大量时间、人力、财力,目前尚不可行。
但也应注意到,中国胃癌筛查指南也在不断取长补短。今年刚更新的《中国早期胃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意见》(草案)修改危险评分、删除钡餐检查、强化内镜检查等项目,都较为符合目前的医疗水平和国情。相信中国也能逐步强化对胃癌的筛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日本体检做的非常好,尤其是防癌体检,所以现在很多中国人去日本做体检,享受日本的体检医疗服务,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厚朴方舟2012年进入海外医疗领域,总部位于北京,建立了由全球权威医学专家组成的美日名医集团,初个拥有日本政府官方颁发的海外医疗资格的企业。如果您有海外就医的需要,请拨打免费热线进行咨询!
本文由厚朴方舟编译,版权归厚朴方舟所有,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注明"转自厚朴方舟官网(www.hopenoah.com)"字样,对不遵守本声明或其他违法、恶意使用本网内容者,本网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上一篇:日本质子治疗肿瘤优势多 成为患者选择
下一篇:日本重离子放疗——强大的癌症放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