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信息传递效率提高,我们对美国医疗水平也有了更多的了解。和国内目前紧张的医患关系不一样,美国的医患关系还是比较好的,而且医生也不会受患者的红包,患者也不用担心不送红包医生看病不尽心。不仅仅在这一方面,在治疗水平上,中国和美国也是存在一定的差距的。这些差距来源于方方面面,从服务到技能,从国情到政策。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深度剖析一下中国和美国医疗水平相比差在哪,仅供参考。
1、
美国医疗水平:理念思维差异
中美两国的生死观差异较大,所以也导致了就医观的差别。
首先,中美两国对于死亡的观点不一样,对于美国人来说,死亡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他们有宗教信仰,觉得好人死亡后可以进入天堂,所以死亡并不是人生的结束,就好像大学毕业一样还要进一个更高的人生阶段。相反,中国人觉得死亡就是一切结束、一切归零,所以我们面对死亡的态度是完全不一样的。
由于两国人民的生命观不一样,导致我们对医生的价值和期望不同。美国人对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是比较顺从的,随遇而安,年纪大了或者心脏病发作,患者在医院死亡,家属不会去闹;中国人对死亡,对医生的需求有时是不符合自然规律的。中国病人经常跟医生说“钱不要紧,你一定要救回来”,还有说“医生,哪怕你有1%的希望也要用满分的努力,”这意思就是无论如何医生要把这个人救回来,有时却是违背人的自然规律的。
另外,中国一般称赞医生说“白衣天使”、“妙手回春”、“起死回生”、“华佗在世”,他们把医生当成神了,好能够起死回生把人救回来。一旦发生死亡,家属就不依不饶,这是中美医患关系比较大的一个区别,主要是因为我们对死亡的态度不同。
这种观念会增加许多无效的医疗,使得医疗费用上升。有些病人大量的钱是花在癌症晚期,其实这个有相当一部分是无效医疗,是浪费的。病人一定要到北上广排队,在医院门口等,到了医院插了很多管, 死在ICU病房里。是全身插了很多管、衣服脱的光光的死去好,还是回家,亲人都围绕着你,陪伴着你,这样死去更有尊严?
相比,国外对待临终就更为理性。有一些病人会有生前的遗嘱,靠前个是当病不可能逆转的时候,就和医生说停止抢救,第二个是如果患者是肿瘤晚期,就采用姑息治疗方法,就是对症治疗,缓解疼痛,不去积极干预,主要是保证病人在世时间的生活质量,减少痛苦。中国有些人追求长命百寿,而导致“长寿而不健康”,只追求长寿,而不考虑生活质量。
美国医生有一个座右铭,“偶尔去病愈,常常去缓解,总是去安慰。”这说明医疗的问题更多的是去安慰,真正能病愈的疾病并不是那么多。因此,我们需要有一个正确的就医观以及对医生的合理期待。
2、
美国医疗水平:医疗体系差异
美国医疗系统中有两种职业是我们中国所没有的,即医学社会工作者和家庭医生。这两类人是美国医疗保健体系得以高效正常运转的基石。
医学社会工作者主要负责帮助人们寻找各种医疗保健服务,向那些有重病或慢性病的人提供支持,帮助无家可归者、吸毒者及受虐待儿童渡过难关,以及为病人寻找合法的卫生资源和经济援助。他们的工作丝毫不轻松,其工作对象多数来自于社会底层,需要耐心、同情心、一定的体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技艺才能胜任。
在中国,我们并不急需医学社会工作者,因为大部分病人背后都有家庭的全力支持,而孝敬老人也是中国多年的传统美德。此外即使有社会工作者的帮助,也很难在中国找到许多慈善团体或商业集团来资助这些社会底层的人们。然而,中国却非常需要引进美国的家庭医生制度,他们是整个美国医疗保健体系的看门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中国,像协和医院这样的三级医院总是人满为患,而一级医院的病人则少得可怜。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就是我们没有转诊制度,并且在各级医院看病的价格全都一样,因此任何人哪怕只是得了感冒这样的小病都可以来看协和医院的教授。相形之下,美国的转诊制度就大大缓解了三级医院的压力,也为病人节省了时间与金钱。在
美国看病要先经过家庭医生的诊治,并由其决定是否需要转诊到专科医院进一步治疗。在UCSF内分泌门诊,一个医生可以花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回答一个病人各种各样的问题,并进行疾病教育。许多医生看门诊,发现他们在病人离开之前都要问同样一个问题,那就是“你还有别的问题吗”。而中国医生较怕病人有没完没了的问题,谁让门口还等了那么多焦急的病人呢?美国医生一个上午看的病人数量是没法跟中国医生相比的,但很显然,人家的服务质量是我们望尘莫及的。有幸的是,中国医疗体系改革也己注意到这一突出的医疗资源分配不平均的问题,并在积极地筹措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家庭医生体系和转诊制度。
3、美国医疗水平:医院分层与质量差异
中国医院分层是很明确的,不仅仅有三甲,三甲里再细分为乡镇级、县级、地级、省会市属、省级,还有部级三甲医院,共六个层次。美国对于医院的分级,只分医学中心和普通医院。
分级多并不会在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上占有优势。分级有两个作用,一个作用是让我们看到医疗水平的不同和差距,另一个作用是分级反而固化并扩大了这种差距。省部级的三甲医院跟县级三甲医院的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具有本质上的差别。当然,这种分级也有好处,医院多一些级别可以满足不同层次人的需要。而坏处是,都叫三甲医院,三甲医院里再分六个细分级别,导致患者就医导向混乱,因此患者就往省会城市和直辖市的大医院走。
中国的医院,层级之间的差距远远大于美国。中国较vip的医院医疗技能水平跟美国vip别医院几乎没有差别,但是基层医院之间的差别就是天壤之别了。
4、美国医疗水平:医院门诊量的差异
中美医院从建院开始,就注定了有天壤之别。美国医院多数是由慈善组织成立基金会来投资建立,慈善公益性质极强,“捐赠”是医院很大一部分收入,有时甚至占到四分之一。尽管中国的医院也有捐赠,但捐赠的对象多数是个人而非医院。“国内的捐赠通常是为了解决某些人群无法支付医疗费的情况,而美国却是用这笔钱建造大楼、购买设备、从事科研,直接让医院提升服务和研究能力。在医疗业务上,中美较鲜明的差别是门诊量。
以儿童医院为例,一般来说,美国儿童医院的年门诊量大约是10万人次,而上海市儿童医院去年的门诊量达到200万。门诊量的悬殊除了与医院服务人口数量有关,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分级诊疗”。在美国,患儿的常见病会直接去找家庭医生,儿童专科医院主要解决疑难重症。
尽管门诊量差距巨大,但国内儿童医院的工作人员反而比美国少得多。举了个例子:以床位数同为500张的儿童医院为例,美国的儿童医院工作人员能达到5000多人,国内大概只有1500。5000人处理十万门诊量,和1500人处理上百万的门诊人次,医疗服务质量的差距可想而知。
5、美国医疗水平:医疗资源差异
在美国,看病实行预约制度,“预约”本身就是为了保证医护人员有足够的时间为病人提供优质的服务。一个医生一日只看几个病人,每个病人都可以享受到完善的诊断和治疗。美国医院非常重视培养医生要善于与人沟通,要有同情心和合作精神,特别是与患者的沟通。病人在门诊都是私密性较好的一对一服务,医生不厌其烦地解答、检查患者,一般初诊约45分钟,复诊约20分钟左右,遇到复杂病例可能时间还会延长。病人都知道:
如果需要,他们有权利占用医生更多的时间。
在公立医院,美国医生的收入和诊治的病人量没有直接关系。如果医生自己开私人诊所,收入是与病人量有关的,但是与药品,诊断或实验检查无关,只与其行医的专业行为有关。
相较而言,在中国,医疗资源十分紧张。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但医疗资源却仅占世界医疗资源的2%,也就是差不多1/4的人口只占用1/50的医疗资源。导致医疗资源紧缺的原因也包括中国政府医疗投入不足:美国的医疗费用的支出是13.6%,英国6.8%,日本7.2%,德国10.7%,而中国仅为2%。
同时,中国的医疗资源还有分配不均的问题。因先进的医疗设备和资源多集中在一线城市,进而造成了全国的病人蜂拥至上海、北京、天津或广州的三甲医院。病人数量多,医生根本忙不过来。常常是病人通过彻夜排队好不容易挂上了号,真正见到医生以后的问诊时间却不过短短5分钟。患者根本无法和医生进行全面详细的交流问诊。这对患有肿瘤等重症的患者来说,当然难以接受。
6、美国医疗水平:医疗技能差异
美国高度发达的医疗产业带动医疗技能创新——美国医学界不断涌现治疗新技能和新手段,尤其是在药品研发和诊疗设备研发上全球权威。但是这些先进的治疗技能和手段,由于进入中国医院需要通过相当复杂的审批机制,因此时间上会比美国晚很多年,并主要集中在大医院。这方面中国的医院很难做到与国外同步。
7、美国医疗水平:医疗设备差异
中国现在大医院的先进设备,如CT,呼吸机,内窥镜等,无一不是进口的,很多新仪器,新设备,往往国外新开发出来后国外比我们先用,比我们更早积累经验,我们只能去学习他们的技能,然后引进设备,所以一直都是追赶,永远也追不上。这跟中国的工业水平有关。国内没有这么先进的仪器设备厂家。
8、美国医疗水平:医疗服务的差异
对于医疗服务的评估,不仅有治疗结果的考量,也有服务过程本身的评价。对于患者与医生来说,有时候诊疗过程更能体现医疗服务质量的水平。
在医疗服务的细节上,中美的差距依然明显。首先体现在就诊前,医务人员与患者的沟通,信任感、舒适感的培养,其次在慢性病的治疗上,对患者用药疗程的谙熟,患者随访和取药的便捷性等等,都体现着细节的差异。
在中美医疗服务差异的背后,呈现出的是医生培养制度的差异,医生待遇的差异,医疗保险的差异,考核与薪酬的差异、医疗大环境中的各个主体地位与思维的差异。
中国的医生在人文教育方面非常缺乏,很多时候很少将病人当做“一个完整的人”去看待,在医生的眼里,往往只有“病”,没有“人”。一个医生可以把病人病愈,确往往会忽略病人的感受和心理需求(其实也是医生太忙导致的),很多医患纠纷其实并非是技能问题,而往往是感情问题。病人在感情上没有得到尊重和满足而产生了矛盾。
9、美国医疗水平:医生培训水平差异
医学教育水平是国家医疗体制的基础,医生教育是医疗保健体系的核心。中国的医生教育理念和美国的完全不同。
在中国,中学毕业就能进医学院,医学院学习5年,毕业就可以做医生。中国的医生工资与其他行业相比并无明显优势,而劳动量却很大,因此不能吸引完美人才。
在美国,只有满意的大学生才能报考医学院,而所有报考者中大约只有15%可以被录取。所有医生都必须取得博士学位。考入医学院以后,还需要经过刻苦的学习和长期的训练,才能成为一名医生。大学4年毕业后考入医学院,4年医学博士毕业后还当不了医生,必须在指定的一些基地医院继续进行residenttraining (住院医师培训)。只有具备训练经历,才有资格参加医生从业资格考试。如果要进一步成为专科医生,比如心、胸外科医生,5年的普通外科培训后之后还要到指定专科医院(如德州心脏中心, MD安德森癌症中心)做2至3年的fellow。这样通过考核后才能成为拥有专科行医执照的专科医生。加起来,一个专科医生的培养,从中学毕业开始,至少需要13至15年。毕业行医时,医生的年龄都在31岁以上。在经过这样的培训以后,才可以成为主治医生,可以开始独立诊治病人。住院医生不同于主治医生,住院医生可以从政府获得资助,在他们成为主治医生后,他们的薪资会提高3到10倍。
如此严格漫长的培训使得美国的医生不仅训练有素,更较之其他国家的医生更显学术和严谨。在一个富裕的国家,还有什么比人的健康和生命还宝贵呢?可以说在美国从事为人的健康服务的医生都是满意的人才和社会的精英。除了爱心,美国医生较直接的动力就是医生的高收入。一般来说,医生的收入在美国所有行业收入中排名前10%,有的科室收入可以排到前3%。医生的年薪从10几万美元到超过百万美元。如此,高专业性及高收入,使得医生这个职业在美国非常受到尊敬,也可以说是整个美国社会金字塔顶端的职业。
10、美国医疗水平:医生收入差异
国内挂号费太低,挂号费都是领个号,付给医生5块钱,较多增加100元。在国外,看一次病,医生轻易就能获得300多块钱报酬,国外医生的医生收费不会像国内那么便宜。如果医生是专家的话,都按时长收费。医生跟病人交流多长时间,病历都有记录,专家和患者谈话,谈1小时和谈30分钟,收费是不一样的。
这就是说,美国的收费价格更合理,医生积极性更容易被调动。
中美医生的培养,收入待遇都不一样,如果用要求美国医生的要求去要求中国医生,这也确实困难。美国医生都是需要预约看病的,而且病人数量也不会像中国医生一样一日看六七十个病人。中国医生看的病人太多了,就没有时间跟病人和病人长时间谈话。
国外医生的收入基本上是固定的,但是年终一般都有奖金,但是他的收入和该收病人多少钱没关系。医生并不知道具体病人该收多少钱。
医生只知道自己的能力如何,只有这样,他才能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医疗服务质量就上去了。
11、美国医疗水平:科研差异
说到科研人员,就不得不提中外科研。现在国内也很流行“研究型”医院,但和国外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一般来讲,“研究型医院”的判断标准首先要看医院的收入有多少用于科研经费。以世界权威医院之一的麻省总医院为例,作为哈佛大学医学院较早建立和大规模的教学医院,
每年科研经费高达4~5亿美元,科研支出约要占医院总支出的四分之一。这个数字在中国是没法比的,目前国内所谓的研究型医院一般只是在国内横向比较,看谁的课题更多、获奖更多而已。
这并非是国内医院实力不够,而是中美的科研资源支撑体系的巨大差别。美国教学医院科研经费的来源大致分为三部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基金会的捐赠基金、企业的投入支持。而中国基本上只有国家投入,很少有企业会投资科研,仅从投入这一项上看,中美的差距就巨大。
12、美国医疗水平:监督机制差异
美国有较为完备的医疗差错或者纠纷善后体系,包括调解和医疗诉讼。一旦进入司法程序,会有相对客观的司法评价体系。患者极少会走上血腥维权的无奈道路,而医生也极少会遭受血腥暴力。但是受到投诉或者遭受巨额罚款在美国医疗界倒是并非少见,一旦因医疗差错或者事故接受处罚,其后果对医生的经济和工作获得均是灾难性的。因而,所有的医生都必须有医疗事故的保险。
除了法律的监督,美国运行有效的医生自律组织,如行业协会等,以及医院董事会、保险公司,均会对医生进行管理和监督。如果出现违法或失职,医务人员面临的就是终生被吊销执照,失去工作。因为医疗市场供需的平衡,医务人员收受“红包”的行为是不被允许,也是根本不存在的。
美国有一整套医疗保险制度和组织来保护病人的利益,监督和保证医疗质量,制约医生的行为。而在中国,情况却不是这样。由于相关法律和善后机制却相对滞后,各类医学会也没有发挥应有的责任。就目前现状而言,医患冲突或者纠纷的高发是一个客观现象,其减少也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
当前我国和美国医疗水平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也是方方面面的原因造成的,像是人口众多的国情和看待死亡的想法,这些短时间都无法改变。有条件的患者可以考虑出国看病,但是出国看病也不能盲目,要选择合适自己的国家和治疗方式。出国看病不像出国旅游,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您有需要,也可以致电我们。
【来源于各大网络,不具备就医指导意义】
厚朴方舟2012年进入海外医疗领域,总部位于北京,建立了由全球权威医学专家组成的美日名医集团,初个拥有日本政府官方颁发的海外医疗资格的企业。如果您有海外就医的需要,请拨打免费热线进行咨询!
本文由厚朴方舟编译,版权归厚朴方舟所有,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注明"转自厚朴方舟官网(www.hopenoah.com)"字样,对不遵守本声明或其他违法、恶意使用本网内容者,本网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上一篇:美国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怎么样,优势体现在哪
下一篇:为什么美国治疗黑色素瘤效果好